疫情下,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如何调适?

发表时间:2022-08-10 16:46

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,青少年要面临着对于生活方式、学习方式、人际交往方式等巨大改变的适应性变革,以前就很让家长担心的“宅一代”,可能在新的形势下会更加的“宅”。对于青少年群体,由于心理承受能力、应变能力弱,应对方式少,更容易受各种恐慌情绪感染,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和不良情绪,甚至引发一些躯体化症状。


图片

疫情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



(一)情绪问题

1.恐慌焦虑:面对疫情肆虐的新闻十分担忧、紧张害怕,过分担心自己及家人身体状况,一旦身体出现不舒服就与新冠肺炎联系起来;担心延期开学、网络教学可能影响正常学业甚至导致毕业延期、就业推迟;白天过于紧张,无心学习,晚上又会觉得虚度时光,产生负罪体验。

2.抑郁绝望:因为疫情而感到人生无常,对生活失去信心,对一切失去兴趣;担心自己及家人染病,担心“万一染上就不得了了”,甚至感觉自己和家人活不了了;自己或家人已有明显症状,担心无法治愈而绝望崩溃。


3.躯体症状:莫名奇妙出现的阵发性的头痛、呼吸困难、胃肠不适等躯体化症状,但经过多种物理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改变。


640.jpg

(二)行为问题

居家生活不规律,黑白颠倒,食欲欠佳;无法进行线下社交活动,容易导致青少年孤僻疏离或是过于沉迷线上社交;过分依赖电子媒介获取疫情信息,过分沉迷于网络视频或是过分沉迷网络游戏,影响学习,影响睡眠。


(三)家庭问题

长期居家生活,由于观念、作息和行为上的差异,青少年与父母容易产生矛盾,导致家庭关系紧张。有些孩子会因为家长的关注增多而出现与家长敌对增加、烦躁情绪加重,可能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。


图片

心理问题的调节方法



1.家长树立行为榜样:带着孩子一起了解正规渠道的信息内容,家长还要跟孩子一起戴口罩、一起洗手、一起不外出聚会。教给孩子科学防控的知识,理性对待疾病,家长淡定的态度可以缓解孩子的恐慌。


2.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:及时回答孩子的各种与疫情有关的问题,耐心倾听孩子的抱怨,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,如:我现在是伤心的或者烦躁的或者生气的或者委屈的。不好的情绪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种疗愈。


3.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:关于居家生活,家长和孩子一起建立规则,共同遵守。要明确孩子的自主活动时间和范围,也要给家长自己独处的时间。和孩子讨论后规定好睡眠、进餐时间、学习、手机时间等,在这个规定范围内可以“随便他做什么”,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,不要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。


4.适当进行户外活动: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生活条件,每天开展1小时左右的运动锻炼,可以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方式,也可以将每天的活动时间拆分为几段,以免长时间活动感到疲惫而无法坚持。做好是能亲近大自然,大自然中的各种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感知觉元素,是刺激大脑发育思维丰满的最佳教具,是最好的疗愈师。运动能够调整平时学习工作生活节奏中积蓄下来的压力,释放快乐的荷尔蒙,促进新陈代谢,改善睡眠,调整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,增强免疫力。

图片
图片


阳光心态,积极战“疫”



20211118